小孩有主見是好事,但有沒有發現,有時候有主見過了頭,都聽不進別人的建議,也挺麻煩的。昨天就有媽媽在抱怨,要帶孩子出門,但因為天氣變涼了,又會晚回來,就請小孩至少帶件外套再出門,可是小孩堅持說不冷,自己超熱,結果玩到後來在打噴嚏,媽媽只好把自己的薄外套脫下來給孩子穿,自己忍受涼意。
為何孩子會自以為是,聽不進大人說的話?大人又不會害他,大人吃的鹽都比孩子吃的米多了,孩子心裡到底在想甚麼呢?原因可能有下列九點:
1. 根本沒想什麼,只是沒有專心在聽:
跟孩子說話時,最好能面對面,確認孩子有看大人的時候再說,否則孩子可能真的會左耳進右耳出,因為正分心於其他的事上,而根本沒把大人的話聽進去。
2. 討厭大人的語氣:
想要孩子把話聽進去,大人要注意語氣和措辭,如果大人是一副高高在上,或罵人的口吻,甚至傷人自尊的語氣,這種聽了不舒服的話,孩子自然是關上耳朵,選擇不聽。
3. 沒耐心聽一堆大道理:
有些家長很有耐心的,會說長篇大道理想讓孩子完全明白,但沒有考量到孩子的年紀、理解能力與耐心,講太多孩子聽不懂、抓不到重點,或根本沒耐心把大人的話聽完,表現出來的就會像孩子沒把大人的話聽進去一樣了。
4. 覺得被管被要求:
沒有人喜歡被限制、被控制的感覺,孩子更是,所以兩歲的孩子才會一天到晚在那邊「不要!不要!」因此當大人的說話總是一副上對下的口吻,孩子解讀成被命令、被規定,孩子不愛聽,自然不聽也不照做。
5. 覺得太嘮叨:
當大人的說話方式總是一直重複,或者是大人總是習慣大聲說話,孩子也會被操到「耳背」,當大人在說時就會有先入為主的成見把耳朵關上,這時就算大人有再多好的建議,孩子也聽不進去。
6. 反正大人也不聽:
如果孩子平時感受到的是,大人不會把孩子說的聽進去,孩子就會學到,不用把人家的話聽進去,這樣,當然就不用期待孩子會把大人的話聽進去了。因此大人平時一定要做良好的示範,多用反映式傾聽的方式,也就是把孩子剛剛說的話再對他複誦一遍,「你是說…..」,這能讓孩子感受到你有在聽。
7. 覺得不被了解:
任何一種溝通,最忌諱的就是單向,例如孩子只是想要先休息一下,再去寫功課,結果大人在溝通時,卻做了過多的推測,甚至翻舊帳,「我不是跟你說過,一回來要先把功課寫完,你又想看電視了對不對,所以你才待在客廳沒去房間,你上次就是看太久的電視結果作業寫到很晚,你忘記了嗎?怎麼講了這麼多次你還是這樣……」,當孩子覺得被誤解,溝通變成單向,當然也就不可能把你的話聽進去。
8. 不是不聽,而是做不到:
不要覺得很多事情孩子本來就該會,事實上每個孩子能力不同,跟大人小時候也不同,不可以相比較,所以當大人發現孩子似乎不會把大人的話聽進去時,大人應該要反思,「是不是孩子做不到?」「孩子不知道從何做起?」並跟孩子討論「我覺得…好像對你而言很困難,因為我常常再說,可是你好像都沒做到,是因為什麼原因嗎?」一起討論出做好的解決方法。
9. 認為自己是對的:
這也意味著孩子是不認同大人的,這可能出在孩子其實並不知道錯在哪裡?這樣做有什麼不可以?想得不夠多?大人需要做的不是就讓孩子嚐嚐自然後果而已,而是可以做經驗分享,讓孩子知道原來爸爸媽媽小時候也跟他一樣,有過不認同爸爸媽媽的時候,接著再好好的跟孩子說每件事有不同的做法,大人的想法是怎樣,孩子的想法是怎樣,帶著孩子分析利弊,鼓勵孩子自己再想想看。孩子也會需要台階下的,這樣做就是給孩子一個最好的台階。
不過,有些孩子聽不進去大人的話,可能是因為自身的語言理解能力、專注力、社交溝通或情緒調節能力有狀況,這可能就需要進一步評估才知道,因此當爸爸媽媽試了上述方法,效果都不好,那就建議盡快評估,及早接受訓練,才不至於衍生出更多學業或人際上的問題出現。
Comments